1940年,李井泉与肖里相识于延安。次年,他们正式走到了一起,开启了他们的共同人生之旅。二人感情深厚,岁月流转,携手共度了许多难关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们相继迎来了五个孩子。
有趣的是,李井泉和肖里为孩子们取的名字,都与毛主席的文章或讲话紧密相关,体现出他们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时代精神的传承。长子名“黎风”,取自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期所说的“黎明清风”;次子名“清明”,也是源自毛主席在整风时的讲话,含有“黎明清风”的寓意。三子名“巨一”,则来自毛主席在七大会上提到的“巨大统一”;四子名“新桅”,灵感来自毛主席在某次讲话中提到“新中国的桅杆,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”;最小的儿子名“在望”,这一名字源自毛主席的新年祝词中所说的“胜利在望”。随着时光流转,老五的名字在特殊年代后被改为“再望”,寓意更加深刻,象征着希望与再生。
然而,申在望的名字为什么没有继承父姓,亦有一番故事。成长过程中的申在望,逐渐了解了许多关于父亲李井泉的事迹。特别是关于父亲调粮出川的事,他曾写信给邓小平,要求中央给予公正评判。李井泉的故乡位于江西临川县仓下村,李井泉的家族传统中,普遍以“泉”字辈为主,因此在他的同辈中,有些人也叫“金泉”、“思泉”、“涌泉”等,别具一格。
展开剩余75%1960年,李井泉时隔多年回到了家乡。此时,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,不得不步行很远的路程,心中不免生出忧虑。于是,他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设一所村小的建议。政府批准后,村小的建成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。李井泉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教育上,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。村里有条河,河对岸有个粮站,早年有一座石桥,但被洪水冲垮,村民只能借助摆渡渡河。1974年,再次回乡后,村民们向李井泉反映了这个困境。李井泉心系乡亲,提议当地政府修建桥梁,桥建成后,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。
李井泉关心家乡,但对亲属的照顾却极其克制。李井泉的弟弟在战争时期遭遇了国民党的迫害,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孩子。建国后,李井泉将这两个孩子接到成都读书。两个孩子都未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,李井泉也从未借助职权为亲属谋取利益。
作为四川省的领导,李井泉致力于推动棉花种植。当时,许多人质疑四川的气候是否适合种棉。李井泉亲自实验,并请来了民间的棉花种植专家。那段日子,这位专家成了李井泉家的常客,院内的解放军战士也成了这位专家的得力助手。在四川的棉花种植项目上,李井泉带头推广,打破了四川不适合种棉的传统观念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申在望曾经在学校的足球场上看到棉花苗,当他将父亲送去的新品种棉苗带到学校时,表现出了不太情愿的态度。李井泉严厉批评了儿子的态度,认为他思想上存在问题,这件事也导致了申在望原定参加五四青年节入团的计划被耽搁。
随着四川的棉花种植取得成功,李井泉的贡献逐渐得到了认可。而在20世纪80年代,四川的粮食调度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李井泉对此持淡然态度。申在望曾希望父亲写一篇回忆录,阐明一些历史背景,但李井泉明确拒绝了。他召开家庭会议时,再三叮嘱全家人,不准为他写回忆录。
1989年4月,李井泉去世,享年79岁。得知父亲的去世,申在望与家人商议后,决定给邓小平写信,希望中央对李井泉的功过作出公正评价,特别是关于粮食调度的问题,给出明确的说明。邓小平对此事作出了批示,要求相关部门处理。之后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一篇《李井泉同志生平》的文章,其中对李井泉进行了高度评价,称他为人正直,勇于承担责任,顾全大局。
申在望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发尊敬父亲。李井泉的战友们在战争年代大多没有子女,因此他和肖里将孩子送给了其他无子的战友。申在望三哥被送给了原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,弟弟则送给了原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,而他自己被送给了成都市委监委常务委员申国藩。正因如此,申在望才继承了“申”姓。
李井泉忙于工作,很少过问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,他常说:“读书、生活,将来的工作,都要靠你们自己。”李井泉要求孩子们专注于数理化的学习,决不能走从政和经商的路。所有的孩子都非常争气,尤其是申在望的三哥,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,并取得了两项技术专利。美国方面曾希望留下他并提供高薪,但李井泉却坚持让他回国工作。
申在望回忆,父亲李井泉非常低调,很少与子女谈论自己的革命经历。申在望曾多次询问父亲关于长征的经历,但李井泉始终不愿透露。他认为许多人的回忆录不符合事实,甚至存在夸大自己功绩的情况。李井泉强调,要写历史就要写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烈,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
在申在望心中,父亲李井泉永远是那座无言的青山,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