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徐 来
编 辑 | 徐 来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1942年7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,毛主席明确表示:“过去四方面军的干部,除了何畏以外,基本都是好干部。经过六年的考验,证明他们都是可靠的。”
到了1944年4月,毛主席在西北高级干部会议上,再次提及何畏时,语气更为严厉:“张国焘这个人,已经是不可救药了。我们也曾试图挽回他,一直到他离开政治局委员的位置那一天……那次会议,我们团结了绝大多数人,除了张国焘、何畏、朱德崇这三两个人之外。”
展开剩余84%(朱德崇曾任四方面军红91师师长,1939年因贪污叛变,后来被军统华北站收编,任职站长。)
那么,何畏究竟是谁?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,才会让毛主席多次点名批评,把他作为反面教材?
何畏,1900年出生于海南。早年他积极投身革命,曾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,参与反对英、荷殖民统治的斗争,结果被迫流亡出境。回国后,他考入厦门大学,随后被派往香港工作。期间,他积极参加支持五卅运动的香港大罢工。
1926年,何畏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,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他奉命前往越南,与越南共产党联合抗击法国殖民军。之后他回到广西,参与了百色起义,并在红7军中担任连长、营长等职务。
1930年,红7军奉命离开广西,转战中央苏区,抵达后编入红3军团。1932年,何畏被中央派遣到四方面军工作,积极参加鄂豫皖抗击国民党“围剿”、西征战役以及抵抗三路、六路围攻等多场重大战役。
1933年,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成功抵御三路围攻,部队人数迅速增长至四万余人。为加强战斗力,四方面军进行大规模整编。之前隶属的4个师,分别扩编为4个军,分别是4军、9军、30军、31军,军长则由王宏坤(开国上将)、何畏、余天云(1911-1936)和王树声(开国大将)担任。
何畏成为“四大军长”之一,红9军政委是詹才芳(开国中将),许世友担任副军长兼25师师长(开国上将),政治部主任为王新亭(开国上将)。这时期,可以说是何畏军旅生涯的巅峰阶段。
回顾何畏早年的经历,堪称波澜壮阔:他从海南漂泊到马来西亚,再辗转香港,经历厦门大学、黄埔军校,从广州起义到百色起义,从越南抗战到广西革命军队,最后成为红四方面军重要军长。他在三十三年的人生里,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经历。
鲜为人知的是,1935年6月12日的懋功会师,很多历史资料只提及李先念同志率领的88师与一方面军会师,却少有人提及何畏所率领的红9军25师同样作为先头部队参与了会师。
两支主力部队会师后,为了统一指挥体制,加强双方军队的团结,7月18日,军委对两军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。原一方面军的红一、三、五、九军团改编为一、三、五、三十二军,四方面军的番号保持不变。
在这次调整中,何畏离开了红9军军长的职位(由孙玉清接替),调任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担任政委。
但到了8月初的沙窝会议,陈昌浩、周纯全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,徐向前成为中央委员,何畏与李先念、傅钟则被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。这表明何畏在四方面军中的地位依旧举足轻重。
据《杨尚昆回忆录》记载,这次增补最初是由张国焘提出,他要求将四方面军的9名领导全部增补为政治局委员,但中央只同意2人为政治局委员,3人为中央委员,3人为中央候补委员。
此时张国焘与中央的分歧已十分严重,而何畏坚定站在张国焘一方。有史料记载,1935年8月7日,陈昌浩曾建议张闻天劝说毛主席、周恩来同意军队南下,张闻天未同意,何畏竟当场怒吼:“你算什么总负责人?我看你像个汉献帝!”——这显示何畏清楚张闻天当时的总负责身份。
后来,中央领导一、三军团单独北上时,何畏与李特(红军大学政委与教育长)都主张派兵尾随追击,这两次事件成为他军旅生涯中的污点。
何畏的这些行为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张国焘的密切关系。红9军成立时,正是张国焘亲自任命何畏为军长。后来在强渡嘉陵江战役关键时刻,徐向前未支持张国焘计划,张国焘一度命何畏接替徐向前总指挥。
据张国焘警卫员何福圣回忆,进入陕北后,张国焘还曾送烟给何畏,两人关系依然密切。
1937年3月政治局扩大会议,贺龙曾公开批评何畏:“我在军阀部队待了几十年,也没见过这么乱弹琴的工人,你得老实承认错误。”
毛主席虽然批评何畏,但也肯定了他的进步:“今天国焘、何畏、纯全的进步,是值得欢迎的。”
何畏当时也承认错误:“我诚恳地承认过去的严重错误,坚决改正,希望同志们帮助。”
然而仅一个月后,1937年4月19日深夜,何畏携警卫员秘密离开延安,这显然与张国焘的叛逃有关。张国焘于4月4日祭拜黄帝陵后,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一起离开。
关于何畏的结局,历史上有三种流传版本:
1. 何畏离开延安后赴西安,加入国民党,在中统任专员,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被捕并判处枪决。
2. 何畏在中统工作不顺,潜心钻研农学,后来成为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,渡江战役前投江自尽。
3. 何畏未自尽,回海南老家务农,1960年因误食煮熟蟾蜍中毒身亡,终年60岁。据说其葬礼上,村里不少人前来送葬,因为他返乡后曾做义务教师,留下了较好口碑。
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,但都表明何畏面对批评时,处理方式过激且错误,最终导致个人悲剧,也让这位红军名将从历史舞台隐没。
毛主席在批评何畏时,也曾鼓励过他:“国焘、何畏、纯全的进步,值得欢迎。”
相比之下,周纯全因虚心改错,接受批评,最终成为志愿军后勤部政委、总后第一副部长,1955年授开国上将军衔。若何畏未误入歧途,1955年或许也能成为中将或更高军衔。
然而历史无“如果”,个人错误终须个人承担。
(根据平台规则,只有与我更多互动,才能被认定为铁粉。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点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可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。)
发布于:天津市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